在全球航空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关键节点,中国航空装备研制与市场拓展呈现出突破性进展,以“智能化升级”为核心驱动力,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研制速度不断突破,国产飞机出海也迎来历史性窗口。
我国航空产业历经70余年的发展,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研制速度不断突破。研制出一大批军、民用飞机产品。
实现了航空装备的“七大跨越”,从第三代向第四代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、从陆基向海基、从中小型向大中型、从有人到无人、从填补空白到体系化发展、从跟踪发展到自主研制的跨越。
尤其是C919 和 C909 等国产民用飞机的研发,使得我国在民用航空领域从空白走向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,为我国航空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而近期,国产飞机也不断传来好消息。
4月15日《中越联合声明》提到“欢迎越南的航空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和运营中国商用飞机,支持在中国商用飞机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”。
4月16日,越通社报道,越南政府签发有关民用航空领域的第89号议定(89/2025/ND-CP),其中允许进口多种类型的飞机。特别修改法律纳入中国民用航空局,很明显,就是为了给中国大飞机开绿灯。
4月17日,中国与马来西亚发布联合声明,明确提到“支持马来西亚的航空公司引进和运营中国商用飞机”。
目前,C909在海外已有6架投入运营,在越南、印尼、老挝开通15 条航线,累计运送旅客超 25 万人次。
C919已完成欧洲EASA取证首个符合性试飞,6-7月份取欧洲适航证预期不变。
据悉,非洲和南美航司也在观望引进,于此,中国飞机出海迎来历史性窗口。
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,国产飞机产能持续攀升。
中国商飞2025年供应商大会释放明确信号:将2025年C919年产能从50架提升至75架,并规划2029年达200架/年。从采购数据来看,商飞2025年采购额预计在2024年200亿元基础上再提70%。
这种产能的提升,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响应,更是我国航空产业技术进步的体现。
随着智能化、数字化等先进技术在航空制造中的应用,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,为产能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。
以成飞为例,其构建的“数字孪生工厂”通过智能物流系统、自动化加工线及设备健康管理平台,将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0%以上,支撑了C919机头等核心部件的规模化生产。
为进一步驱动产能的提升,落实“新型工业化”与“制造强国”战略,加快航空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进程,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,由成都市航空航天学会主办的2025航空装备智能制造大会将于7月10-11日在成都召开,以“智造赋能,创新引领”为主题,聚焦以下核心议题:
技术前沿:AI赋能的数字化制造、增材修复技术、高性能仿真软件应用
产业实践:智能装配、数字工厂建设、航空新材料低成本制造;
生态协同: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、技术成果转化路径。
400+行业领袖对话
· 航空装备整机科研厂所
· 航空装备关键部件加工与制造商
· 关键部件损伤检测与修复企业
· 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运维保障和再制造企业
· 工业软件、智能机器人与数字化技术研发企业
技术成果展会
展示数字化设计、智能检测系统、工业机器人等创新成果,覆盖航空制造全流程;
精准商务匹配
大会采用“定向邀约+精准匹配”模式,针对航空装备制造领域的上下游企业、科研机构、行业协会等,根据其业务范围和需求特点,定向邀请相关负责人和专业人士参会。通过闭门洽谈、技术路演及供需对接会,打造高价值合作平台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链资源整合。
国产飞机的“出海”伴随的是智能制造的升级,不仅是产业技术的突破,更是全球话语权的重构。2025航空装备智能制造大会的召开,将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技术交流、生态共建的高端平台,推动国产大飞机以更高效、更绿色的姿态翱翔全球天际,欢迎大家报名参与!
上海诗贝